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延安 > 革命故事

红色延安

  • 【上海】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上海】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
  • 【四川】绵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绵阳市水务(集团)有限
  • 【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
  • 【陕西】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陕西】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

联系我们

培训一处(华东、中南地区)
联系人:羽老师
0911-6396666 15691180123(同微信)
培训二处(西南、西北地区)
联系人:白老师
0911-8080123 17609118009(同微信)
培训三处(华北、东北地区)
联系人:刘老师
0911-8080456 17609118001(同微信)
学院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石窑宾馆基地

不到抗大誓不休

文章来源:  浏览次  2020-04-13 13:33:02

      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延长县交口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提出办红军学校的问题,指出“我们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最后会议讨论同意毛泽东的主张。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成立,后为适应抗日形式发展的需要,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名称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

抗大校门

      抗大学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战斗考验的红军老干部;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再一部分就是革命知识青年,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从全国各地奔向了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民主、最革命的圣地——延安!
      爱国知识青年奔向延安的路途起初并没有遇到过多的障碍,只需要体力的付出就能抵达。因为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上半年,全国掀起巨大的抗日浪潮,蒋介石表面上共同抗日,反共的真实面目尚未暴露,对延安也没有进行封锁。那段时间,通往延安的八百里秦川畅通无阻,大批青年怀揣着一颗“红心”从五湖四海结伴而来。当时没有火车,有时幸运还能搭载汽车,大多数人都是步行,刚开始走几十里路就能找到旅馆,后来要走一百多里才能找到住所。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走上十几天才能达到延安。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秘密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将这八百里秦川变成了封锁线,在路上分段设卡,一些不知情的青年被特务抓取下落不明。1936年6月,国民党谎称“招待赴陕北公学、抗大青年,帮助青年赴陕北求学”,派出特务在咸榆线上绑架劫持了200多名爱国知识青年,并在咸阳北门外成立所谓“干四团特训总队”,公开扣押赴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他们稍有反抗,轻者关禁闭,重者直接被打死活埋。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为什么依旧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延安?延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吸引着他们,让他们这样不顾一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以救亡团体的名义,历史13个月,徒步一万多里,到达延安时他们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仍然斗志昂扬地高唱着自编的歌曲:“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著名作家何其芳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毛泽东对抗大的招生曾一再指示:“革命青年”四个大字,就是抗大的招生广告;要求做到“革命青年,来着不拒”;要把抗大的招生广告从延安贴到西安,每根都贴上一张,向全国革命青年大开入学之门。据统计,从1937年皖南事变前,奔赴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大约有4万人左右,这些青年中有一半以上都在抗大学习过。国际友人印度医生爱德华看到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那些川流不息的奔赴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不由的发出赞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抗大招生广告

      延安有着与国统区、沦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宽松氛围。有着“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的政策。延安虽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住土窑洞,吃不饱穿不暖是经常发生的事,更没有灯红酒绿之地。但即使是这样,依旧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爱国进步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障碍,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找寻一条抗日救国的真理。我想他们所拥有着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正是这样一腔充满红色的激情热血,一颗充满红色的优国之心,一种充满红色的人生追求吸引着他们前往哪怕是付出生命也要前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时期城门与新复建城门